n136179

科学探索

鼠尿病鼠尿病的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它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尿液中,尤其是老鼠,所以,

鼠尿病鼠尿病的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它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尿液中,尤其是老鼠,所以,

鼠尿病鼠尿病的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它存在于被感染动物的尿液中,尤其是老鼠,所以,也叫“鼠尿病”。罐装拼口,被动物尿液污染,人在喝饮料的时候,直接接触瓶口,就可能被感染。所以,喝罐装饮料/啤酒,最好是先冲洗一下。我已经养成冲洗的习惯,不洗过不对嘴喝。男子疑因未洗罐装瓶口染鼠尿病身亡
现在是全球性共振,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历史上,这种现象并不是经常见到的。原因不明

现在是全球性共振,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历史上,这种现象并不是经常见到的。原因不明

现在是全球性共振,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历史上,这种现象并不是经常见到的。原因不明,只是觉得有点惊讶。东升西落不必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科学家发现了“星际访客”,这家伙飞得特别的快,速度能到21.6万公里每小时。

科学家发现了“星际访客”,这家伙飞得特别的快,速度能到21.6万公里每小时。

科学家发现了“星际访客”,这家伙飞得特别的快,速度能到21.6万公里每小时。有研究团队说,这可能是带有敌意的外星飞船,11月会袭击地球,但多数科学家不认同,觉得它就是颗普通的彗星,因为它和彗星一样,周围带有气体和尘埃云。它离地球还有2.7亿公里,虽然它的速度很快,但不会撞击地球,11月袭击地球的说法更是瞎扯。在它之前,已经有类似的星际访客访问过太阳系,它就是神秘的奥陌陌,长的像外星飞船一样,所以科学家提醒大家不用大惊小怪,对此你怎么看?
为什么都争着登月呢?就这么说吧,要是中国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只需要1.3秒就能

为什么都争着登月呢?就这么说吧,要是中国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只需要1.3秒就能

为什么都争着登月呢?就这么说吧,要是中国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只需要1.3秒就能摧毁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咱们地球有大气层,光束传输得受阻碍,打击目标得慢半拍。但是,月球可不一样,那上面没空气!没阻挡,光速能直接“呼啸”过去。想象一下,如果中国能在月球表面装上超级激光炮,瞄准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1.3秒之内,bam!目标毁灭。这意味着什么?任何基地、城市、甚至军队,瞬间秒杀,根本来不及反应。打得快不说,还精准到爆炸点。月球激光武器一旦实现,地球上的军事平衡将被彻底颠覆!这不光是科幻小说里的黑科技,而是未来可能的真实战场。除了激光炮,月球的氦-3资源同样吸引眼球。氦-3是什么?它是一种非常稀有的核聚变燃料,比地球上的任何资源都洁净、高效。换句话说,如果谁能拿到氦-3,就相当于手握未来能源的“金钥匙”。大国们自然盯着这宝贝不放,纷纷打算抢占月球矿藏。美国、俄罗斯、中国,甚至欧洲和日本,都早已启动月球探测和开发计划。问题是,月球上这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目前国际法几乎没明确规定,这给了大国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动作自由”。大家应该知道,有《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在月球部署核武器或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可是,这个条约对新型高能激光武器、定向能武器等新科技其实管控得很模糊。谁也没想到激光能成为“终极杀器”,更没人对这类武器的国际规则有系统约束。于是,月球上可能出现各种秘密武器部署,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谁先抢占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风口浪尖”。想象一下,谁敢在月球上搞激光武器,谁就是地球上的“无敌超级霸主”!登月,早已不是单纯的科技竞赛或探索太空的浪漫梦想,而是一场现实且残酷的国际政治角力。谁掌控月球上的关键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能源命脉和军事优势;谁能制定月球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国际规则,谁就拥有未来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谁能先把军事实力拓展到月球,谁就是下一个超级大国。未来的国际秩序很可能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阿波罗任务的“登月脚印”到现在的“月球军备竞赛”,月球早就不只是天文课本上的卫星,而是全世界眼里的“战场前哨”。要知道,在月球上架设激光武器,绝非遥远的未来,而是现实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方向。连中国科学院的专家都直言,月球上有条件部署激光这类高能武器,打地球目标只需1.3秒,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简直是“地球上的核弹二代”!而大国们对氦-3的争抢,又让这颗冷冰冰的卫星瞬间“升温”。这种资源清洁高效,未来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案,谁抢到谁就是赢家。所以,别再觉得月球只是宇航员拍照的“浪漫旅游地”,它是未来现代战争的新高地,是能源与权力的角逐场。月球争夺,已经不仅仅是科技竞赛,更是大国博弈、国际规则重塑的核心战场。如果中国真的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1.3秒内精准摧毁地球目标,那未来战争的规则将被彻底改写!想想这个就让人热血沸腾又不寒而栗。未来已经来了,而月球,是这场全球大戏的最炙手可热的主舞台!
真是前人砍树,后人绝路啊[笑着哭]

真是前人砍树,后人绝路啊[笑着哭]

真是前人砍树,后人绝路啊[笑着哭]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哈哈笑死,这届科学家咋跟外星杠精似的?哈佛说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哈哈笑死,这届科学家咋跟外星杠精似的?哈佛说“小心!是外星快递!”其他教授翻白眼:“醒醒,就是块脏雪球!”要我说啊——11月蹲阳台等半天,结果天上飘来一行字:“您点的外星外卖因超速被交警扣了。”散了吧散了吧![笑着哭]​​​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是国外的砖家还是专家呢?还有三个月,看你成砖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是国外的砖家还是专家呢?还有三个月,看你成砖还是专。[大笑]​​​
看到核酸检测又回来了是种怎样的心情广东基孔肯雅热超千例你怎么看

看到核酸检测又回来了是种怎样的心情广东基孔肯雅热超千例你怎么看

看到核酸检测又回来了是种怎样的心情广东基孔肯雅热超千例你怎么看
紧急!突发!《纽约邮报》了解一颗代号3I/ATLAS的神秘天体正以每秒60公

紧急!突发!《纽约邮报》了解一颗代号3I/ATLAS的神秘天体正以每秒60公

紧急!突发!《纽约邮报》了解一颗代号3I/ATLAS的神秘天体正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冲向太阳系!哈佛科学家警告:它可能是‘伪装的外星飞船’,11月或将袭击地球!这颗直径24公里的庞然大物,比曼哈顿还大,更诡异的是——它将在11月精准滑入地球观测盲区,科学家怀疑这是外星文明的‘隐身突袭’!若假设成真,人类现有武器根本无法拦截……尽管国际科学界紧急辟谣称‘只是普通彗星’,但‘黑暗森林’的恐怖猜想已引发全球恐慌!末日倒计时?我们能否逃过一劫……请持续关注后续追踪!"
虫子窝中的生锈肥电​​​

虫子窝中的生锈肥电​​​

虫子窝中的生锈肥电​​​
基因还能这么突变[doge]​​​

基因还能这么突变[doge]​​​

基因还能这么突变[doge]​​​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俊杰博士,于2025年7月22日因病离世,终年4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俊杰博士,于2025年7月22日因病离世,终年4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俊杰博士,于2025年7月22日因病离世,终年42岁。据查阅的资料显示,杨博士是患胃癌去世的。从其论文发表记录来看,2024年有4篇论文发表,当时她或许已经知晓自己的病情了。2025年他的网页没有更新,按常理应该也会有论文发表的,这个时候他大概正在与病魔顽强抗争。她距离晋升为研究员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仍需不断研究并发表论文。像她这样的科学家,一生都在勤勉工作、潜心研究,唯独疏忽了自己的身体,实在令人惋惜。我们常说要劳逸结合,但这些科学家忙碌起来便没日没夜,吃饭和作息都不规律。他们并非不懂要劳逸结合,只是不愿浪费时间,结果累垮了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唯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美好的事业和未来!(来源:红星新闻)免责声明:文章的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不存在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英雄拒绝黄昏@英雄拒绝黄昏之廖志伟,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会即刻删除或修改!
科学科普【走,一起去看全年“最高”启明星!】近期,在黎明前的东偏北方低

科学科普【走,一起去看全年“最高”启明星!】近期,在黎明前的东偏北方低

科学科普【走,一起去看全年“最高”启明星!】近期,在黎明前的东偏北方低空,有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它就是以启明星姿态现身的金星。天文科普专家提醒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今年黎明前看到的金星高度最高的时候,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肉眼可赏全年“最高”启明星。
灵笼2查尔斯美神降临曾经觉得他可恶,如今只剩心疼。查尔斯藏起摩根的瞬间,藏着对

灵笼2查尔斯美神降临曾经觉得他可恶,如今只剩心疼。查尔斯藏起摩根的瞬间,藏着对

灵笼2查尔斯美神降临曾经觉得他可恶,如今只剩心疼。查尔斯藏起摩根的瞬间,藏着对灯塔的执念,成长经历揭开后,才懂他的身不由己[哭哭]​​​
请您为伟大的科学家停留1秒钟,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歼-8之父

请您为伟大的科学家停留1秒钟,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歼-8之父

请您为伟大的科学家停留1秒钟,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歼-8之父、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中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航空科技事业的引领者。
为什么古生物都长得那么吓人?

为什么古生物都长得那么吓人?

为什么古生物都长得那么吓人?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带有敌意”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国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带有敌意”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国

#国外研究推测疑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带有敌意”外星飞船11月袭击地球?国外研究团队提出惊人观点,科学界驳斥】“带有敌意的外星飞船”今年11月将对地球发起攻击?据《纽约邮报》25日报道,近日,一则关于神秘星际天体的争议性研究引发全球热议。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7月16日发布的论文中提出惊人观点:今年7月1日新发现的星际天体3I/ATLAS可能是“带有敌意的外星飞船”,或将在11月袭击地球。不过,国际科学界对此种说法泼冷水,认为该天体只是一颗普通星际彗星。“如果这一假设被证实,对人类而言后果可能极为严重,”研究人员在这篇争议性论文中写道。《纽约邮报》援引“LiveScience”网站报道称,这颗被命名为3I/ATLAS的天体正以超过13万英里/小时(约21万公里/小时)的速度冲向太阳。不到24小时,该神秘天体即被确认为星际天体,初步观测表明这可能是一颗直径达15英里(约合24公里)的彗星——比曼哈顿还大。但研究人员坚持在论文中称,该天体的超高速度及进入太阳系的独特角度暗示其可能是伪装的“外星间谍装置”。《纽约邮报》称,其中一位研究员、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维·勒布称,该天体将异常接近木星、火星和金星,便于外星文明秘密部署“间谍装置”。更关键的是,当该天体11月下旬抵达近日点时,它将处于地球观测盲区。“这可能是有意为之,目的是避免在该物体最明亮的时候,抑或是方便外星设备从这个隐蔽位置向地球投放装置。”报道称,研究团队还援引科幻作品中的“黑暗森林假说”警告,外星生物可能在隐藏自身以躲避捕猎者攻击。“若这确系外星科技产物,人类可能需要启动防御措施”,勒布称,但现实困境在于,3I/ATLAS速度远超人类航天器极限,地球现有火箭速度仅及其三分之一,根本无法拦截。不过,对于上述假说,科学界泼冷水表示质疑。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研究太阳系动力学的天文学家萨曼莎·劳勒表示:“所有证据都表明这只是颗普通星际彗星,就像我们太阳系抛射的数十亿彗星一样。”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林托特严厉批评称,“全球天文学家都对3I/ATLAS的到来感到兴奋不已,正携手利用先进望远镜来研究这一‘访客’”,“所谓‘外星人造物体’的说法荒谬至极,更是对这项研究工作的侮辱。”《纽约邮报》称,实际上,就连勒布本人也承认该假说有些牵强:“毫无疑问,目前最有可能的结果是3I/ATLAS只是一颗普通星际彗星”。研究团队也特别声明,这篇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基于一个非凡但可验证的假设,该假设值得分析和报告”,“探索假设的过程,无论是否有效,都具有学术趣味性”。
“空间站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这句话不是误会,也不是讽刺,而是美国在天

“空间站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这句话不是误会,也不是讽刺,而是美国在天

“空间站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这句话不是误会,也不是讽刺,而是美国在天宫空间站建设启动后说出来的真话,大张旗鼓,毫不遮掩。他们想用“规则”的名义,再一次在太空为自己划界。可这次,中国直接怼了回去:“与你们美国无关的事,少来插嘴。”[横脸笑]当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在天和核心舱熟练操作全中文界面时,这个画面通过直播传向全球。三个月后,一条“空间站必须使用英语”的言论开始在国外社交媒体流传。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事实上,国际空间站确实以英俄双语为主,但这源于参与国的协商约定,而非强制性国际法。1967年《外空条约》明确规定,各国对其空间物体享有管辖权和控制权。更有意思的是,早在苏联时代,礼炮号空间站就全程使用俄语操作,当时并没有人质疑这违反了什么“国际惯例”。如今中国空间站使用中文,本质上是同样的技术自主选择。美国通过的沃尔夫条款从2011年开始限制中美航天合作,直接导致中国无法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十多年后,当中国凭借自主技术建成空间站时,质疑声反而出现了。欧洲航天局的态度颇为耐人寻味,从2019年开始,欧洲宇航员就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接受中文培训。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用中文发布动态,展示学习成果。中国空间站目前已接受来自17个国家的9个科学实验项目,这些项目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前沿领域,参与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传统航天强国。语言选择背后反映的是技术话语权的变化,中国空间站不仅在轨道高度上比国际空间站更高,在实验条件和技术先进性方面也有独特优势。比如问天实验舱的科学手套箱,可以进行国际空间站无法完成的高温实验。随着国际空间站即将在2031年退役,中国空间站很可能成为近地轨道唯一的大型空间站。俄罗斯已宣布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与中国深化航天合作。这种格局变化让中文在太空中的地位自然提升。有趣的是,中国空间站虽然界面是中文,但在国际合作中采用了务实态度。外国宇航员可以通过翻译系统和专门培训来适应操作环境,这种模式已经在地面训练中验证可行。从技术角度看,使用母语操作系统有明显优势,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更快,对指令理解更准确。这种选择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非刻意的技术壁垒。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国际合作需求,空间站预留了国际标准对接口,实验设备接口也兼容国际标准。真正的开放不是表面的语言统一,而是技术标准的兼容和合作机制的完善。目前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组成了T字型基本构型。这个平台每年可以支持数百项科学实验,实验结果将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共享。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未来太空中可能出现更多语言界面的设备。SpaceX的龙飞船界面是英文,但如果印度、日本或其他国家建设空间站,很可能也会选择本国语言。多语言并存或许才是太空时代的常态。这场关于语言的讨论,实际上折射出人类太空探索进入新阶段的特征。从美苏争霸的双极格局,到如今多国参与的多元化发展,太空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属领域。中国空间站的成功运行,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太空探索提供了新选择。联合国外空司已经明确表示,支持更多国家通过中国空间站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你觉得在太空探索中,使用本国语言是理所当然的技术自主权,还是应该统一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如果你有机会参与太空项目,你希望看到哪种语言的操作界面?
她用了多久瘦成这样的[流浪地球2]​​​​

她用了多久瘦成这样的[流浪地球2]​​​​

她用了多久瘦成这样的[流浪地球2]​​​​
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

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

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秒后突然睁开眼,语出惊人,让众人哭笑不得。医生刚推完Nembutal药剂,他闭着眼哼起《欢乐颂》的调子,家人以为这是药效发作前的平静。谁知半分钟后,他突然睁开眼,扫视一圈围在床边的儿孙,冒出一句:“这药怎么这么慢?”满屋的人先是愣住,随即被这突如其来的幽默戳中,眼泪混着笑声涌出来。这个1914年出生的老人,一辈子都带着英国式的克制,连当年在加纳丛林遭遇毒蛇。也只是冷静地用树枝挑开,此刻却在生命尽头,用一句吐槽打破了死亡的沉重。活得太久的重量,古德尔扛了不止十年。2008年他94岁,还能在墨尔本大学的实验室里,用放大镜修改论文里的植物数据。直到2016年,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由请他退休,他才发现自己连去办公室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那天他坐在书房,看着满架的《世界生态系统》手稿——这套30卷的巨著耗费了他20年心血,如今却连翻页都觉得吃力,关节炎让他的手指蜷曲如枯藤。更让他绝望的是2017年的摔跤。独居在珀斯的公寓里,他凌晨起来喝水时滑倒,头撞在茶几上,直到两天后清洁工上门才被发现。躺在医院里,他看着天花板对女儿说:“我研究了一辈子植物的生命周期,知道什么时候该凋零。”那时他的心脏起搏器每跳一下都带着钝痛,青光眼让他连最爱的网球赛都看不清,曾经能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大脑,开始频繁忘记刚刚说过的话。这种对“生命质量”的执着,刻在他的基因里。父亲是皇家植物园的研究员,从小带他观察落叶:“叶子黄了不落下,会拖累整棵树。”1970年代他就加入“ExitInternational”,为安乐死合法化奔走,在学术会议间隙分发传单。三次婚姻里,第二任妻子患癌晚期痛苦不堪,他眼睁睁看着她在医院里耗尽最后一丝力气,这成了他心底永远的刺。为了赴瑞士,他做了周密的“计划”。澳大利亚法律不允许无绝症者安乐死,他两次申请都被驳回,甚至尝试自己服药,却因剂量计算失误失败。最后他在网上发起众筹,标题写着“给一个老人选择终点的权利”,很快收到2.3万澳元,支持者里有不少是他教过的学生。登机那天,他穿了件1950年代的羊毛西装,口袋里揣着母亲留给他的怀表,指针停在他拿到博士学位的1941年。在瑞士的最后三天,他活得像个普通游客。和孙子们在莱茵河畔喂天鹅,去巴塞尔大学看他研究过的标本。甚至在酒店里写了首短诗:“104年,够长了/阳光、书本、网球/还有爱我的人/现在,该说晚安了。”医生评估时问他“是否确定”,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植物标本册:“你看这株桉树,活了150年,风暴来临时它会自己折断枯枝,这是智慧。”药剂最终生效时,贝多芬的旋律正流淌到“亿万人民拥抱起来”。古德尔的嘴角带着笑,像是想起1930年代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第一次在舞会上听到这首曲子,那时他20岁,眼里的世界像刚发芽的幼苗,充满无限可能。他的骨灰被孙子带回澳大利亚,撒在他研究了半辈子的蓝桉树林里。那些树是他1952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已高耸入云。有记者问他的孙女:“古德尔先生觉得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女孩指着随风飘落的桉树叶:“他说,就像穿着太紧的鞋子走了太长的路,停下来的时候,其实很舒服。”那句“这药怎么这么慢”,后来被安乐死支持者印在T恤上。有人说这是对死亡的戏谑,只有真正走近过他的人才懂: